大国外交丨专访中国驻圭亚那大使郭海燕
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
(原标题:大国外交丨专访中国驻圭亚那大使郭海燕)
央广网北京8月4日消息(记者刘乐 潘毅)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《正午60分》报道,国际竹藤组织是第一个在中国设立的政府间国际组织,也是全球唯一一家专门致力于竹藤可持续发展的国际机构。近些年,习近平主席曾两次向国际竹藤组织致贺信,强调中国愿继续同各方携手努力,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,共同为子孙后代建设一个清洁美丽家园。
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
7月26日,由中国商务部主办、中国国家林草局国际竹藤中心承办的“圭亚那竹编技术海外培训班”在圭亚那圣塔・阿拉塔克地区开班。这次培训旨在帮助圭亚那利用当地竹藤资源,开发更多竹编手工艺产品,促进生态旅游业发展。
像这样“小而美”的民生项目,对于圭亚那经济发展有怎样的作用?在可持续发展方面,中圭两国还开展了哪些合作?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《大国外交》节目专访中国驻圭亚那大使郭海燕。
总台中国之声记者:日前,“圭亚那竹编技术海外培训班”开班仪式在当地举行。您能否给我们介绍一下这次培训的背景?
郭海燕:人力资源培训是中圭两国合作的重要内容之一。这次竹编培训班是中方今年为圭亚那组织的五个双边培训班之一。中国同圭亚那在竹编培训方面的合作多年前就有过尝试,圭亚那已经有一些人掌握了简单的竹编工艺,能制作简单的椅子、凳子等小家具,在当地市场上偶尔能看到。
这次培训根据圭亚那政府建议办在圭亚那首都之外、圭亚那第三区的阿拉塔克村举办。这是一个美洲印第安人村落,也是一个旅游景点,参训学员主要是当地村民。所以,这次培训是一次有意义的中国援外培训“送技术下乡”“为村民赋能”的成功实践。
目前,这一期的培训班还在进行中。培训的目的,一方面是希望让村民掌握更多编织技术,开发更多旅游纪念品,促进当地生态旅游发展。第二个方面,从长远来看,这也有助于圭亚那提升对竹子资源的认识,更多地发展竹子产业。
总台中国之声记者:此前,习近平主席曾两次向国际竹藤组织致贺信,贺信中还提到了“以竹代塑”倡议。您能否给我们介绍一下。
郭海燕:“以竹代塑”是中国政府和国际竹藤组织共同发起的倡议。竹子生长快、可降解,是一种生物质材料,是塑料的重要替代品,能有效减少塑料污染。2022年,在全球发展高层对话会上,这一倡议被列入会议成果清单。2023年中国与国际竹藤组织还共同发布了“以竹代塑”全球行动计划。我认为这是非常重要的理念,也是一个很有希望的产业。中方愿意在竹编技术培训的基础上,同圭亚那探讨更多竹子产业合作。
总台中国之声记者:无论是“以竹代塑”倡议,还是竹编技术培训,可以说,都是在积极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,助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。中国积极发展新能源产业,同样也是如此。在新能源产业发展方面,中圭两国有哪些合作?
郭海燕:圭亚那高度重视全球气候安全和能源安全,虽然现在已经成为一个产油国,但坚持“净零”排放目标,高度重视能源转型。在新能源产业发展方面,中国和圭亚那也是高度互补,已经有中国企业来圭亚那承建光伏电站项目。圭亚那对中国电动汽车也持欢迎态度,更期待中国投资者来圭亚那投资建设相关行业。我认为中国与圭亚那在新能源产业合作方面也有很大潜力。
总台中国之声记者:当前全球绿色产能不足,中国其实也是作出了重要贡献。但是我们也听到国际上一些不和谐的声音,比如所谓中国新能源“产能过剩”。对此,您是如何看待的?
郭海燕:中国新能源产业有较快发展,不仅实现了中国的能源转型,也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、实现绿色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。用国际能源署署长的话说,中国向其他国家提供相关产品、服务和支持,显著提升了清洁能源技术的可及性,降低了全球使用绿色技术的成本。
现在国际上有人指责中国新能源“产能过剩”,这是没有根据的。首先从国际市场情况来看,当前全球新能源产品的产能还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。其次,中国的绝大部分产能是在满足国内市场需求,实际上还不能完全满足中国国内市场需求,因此不存在所谓“产能过剩”问题。这些指责是出于打压中国产业发展目的,对全球绿色转型、加强气变合作是不利的。